教学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教学工作» 课程作业展示

佳作云展特辑三丨北校区美术学院油画班《素描B》、《色彩B》课程习作汇报展

一、课程简介

素描 B 基于素描 A,从理解点、线、面、黑、白、灰等基本要素分阶段教学,经形态分析、解构重组(融入材料、技法尝试)进入创作,从自然形态到艺术语言层层递进,培养观察分析、空间思维、材料运用及想象创造能力。

色彩 B 以写生实物为始,经写实归纳、平面归纳至抽象意象归纳,从客观到主观,锻炼色彩形式语言表达与思维创造能力,减少共性、强化异向思维,提升色彩运用能力。

二、教学目标

素描 B、色彩 B 课程旨在:

提升学生观察方法、造型意识与表达能力。

增强空间思维、材料运用与想象创造能力。

推动学生从客观表现向主观感受过渡。

为色彩专业学习与创作筑牢基础。

培养创作能力、优化思维方式与审美情趣。

重点:从客观到主观,锻炼形式语言表达与思维创造能力。

难点:自觉运用素描与色彩语言表达。

三、课程落实立德树人举措

课程贯彻“立德树人”,挖掘思政资源:

1、静物组合融入青花瓷等传统器物,提升传统艺术欣赏力。

2、优秀作品赏析侧重中国艺术家作品。

3、创作阶段引导学生运用传统文化元素,增强文化自信。

四、创新点

双课统合:素描色彩联动教学,保持知识连贯性

三阶教学法:写生重构→传统转译→创新表达

跨媒介实验:数字技术辅助+工业题材创作+艺术市场实践

传统活化:结合现代技法重构传统艺术元素


学生作品展示

1.png

《四部曲之静物的再现》4开 梁家旺 指导老师:廖家萍


梁家旺:在素描B的课程中,正负形的提取,解构与重组的训练,改变了我对事物的观察方法,训练了我从具象到抽象的造型能力以及画面的构成能力,拓展了艺术思维。我惊喜于自己的改变,对这个课程的兴趣引领着我不断思考,不断探索。

《四部曲之静物的再现》从构图、画面节奏借鉴了立体主义大师胡安•格里斯的画面风格,对静物进行解构与重组,画面背景独特的十字交叉的线条如亚麻纤维般的质感,吸引了老师的注意,随后老师与我进行了交流,并给了很多新的建议,鼓励我抓住偶然效果,探索自己的绘画语言。

2.png

《四部曲之典墨凝韵》4开 梁家旺 指导老师:廖家萍


梁家旺:《四部曲之典墨凝韵》在素描语言上是第一幅作品的延续。通过临摹立体派大师作品理解立体派绘画,在静物写生中吸取了立体派绘画的观察方法与造型特点,把拼贴的手法融入到自己画面当中。我特意打印了一些中国书法、文字的纸张作为拼贴材料,尝试在内容和形式上进行对比、融合。在这里,文字、书法即是符号又是肌理材料,这是对传统艺术元素在艺术创作中的传承、运用,融合的一次尝试。我们要始终站在大师的肩膀上去学习和探索。

3.png

《四部曲之机械的重构》4开 梁家旺 指导老师:廖家萍

作品入选第二届“艺术与科技”画展


梁家旺:《四部曲之机械的重构》是关于工业题材的主题创作,在构图和素描语言上也是前两幅作品的延续和发展,特别是延续和发展了亚麻布纤维般的质感。炭笔与墨水,立体与平面,写实与抽象相结合。


通过素描B的学习和训练,我在观察方法,造型能力,画面构成能力,绘画创作能力以及对绘画的肌理材料的尝试与探索等方面得到了很大的进步,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绘画色彩、主观色彩、装饰色彩的学习和训练。从素描到色彩的转换(延伸)其实是一个创作的过程,需要一个很理性的过程来学习、实践、研究,不管是色块练习、色调训练,还是模仿大师(采集重构),都是一个需要知识引导的理性思维过程,而不是一个凭感觉画画的过程。这个过程就是学习的过程,是丰富自己经验(体验)的过程。

4.png

《四部曲之图纹拼贴》4开  梁家旺 指导老师:廖家萍

此作品已被收藏

梁家旺:《四部曲之图纹拼贴》是一个大胆的尝试,很明显,这幅画是前几幅素描的延续,是素描走向色彩的一次形式语言的探索。技法上还是以拼贴为主,亚麻布拼贴带来了厚重的肌理与色彩,颜色丰富的具有阿拉伯风格图案的纸张拼贴需要把控好色彩的秩序和节奏;有拓印肌理纸张的运用,墨水的透明轻快,油画棒的粗旷,丰富了作品的艺术语言。


总的来说,通过两个月的对素描、色彩的学习,我无论在观察方法,造型能力,画面构成,特别是在创作思维上有了很大的转变和拓展。学会了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世界,多与老师交流、探讨,不怕“失败”多尝试!

01.png

《向梵高致敬》 4开 赵奕菲 指导老师:廖家萍

02.png

《向梵高致敬》4开 赵奕菲 指导老师:廖家萍


赵奕菲:我选择了梵高的一副画并完成了系列作品。解构经典是对传统作品的剖析与创新重塑。在完成素描作品时,我保留了画面的整体摆放位置,运用了立体主义的思维把房间的地板和墙壁进行了立体化,然后把床等物件进行了拆分重组,利用了报纸自带的蓝色呼应了原作的颜色。在完成色彩作品时,我先将原作进行了反相处理,然后沿用了素描稿的形,刚画完时就感觉中规中矩和素描稿差别不大,后来尝试运用材料,通过把布料的叠加突破破了原作的形让我的画更加抽象了。材料的运用给我带来了意外的效果,每一种布料自带的纹理和图案经过精心的搭配都产生了独特的视觉感受,让画面更加有趣。材料给我带来了全新的创作思路。


色彩色调训练    赵奕菲   指导老师:廖家萍

色彩提取   赵奕菲   指导老师:廖家萍

色彩色调训练    赵奕菲   指导老师:廖家萍

赵奕菲:主观的处理看到的颜色,表达自己的感受。我喜欢高饱和的画面,很活泼。写生的时候给自己进行了限色,我想营造一种轻松充满生机的氛围,所以运用了高明度的同类色和对比色,蓝色绿色黄色在画面中交织,表达春天欣欣向荣的气息。每张画的写生过程其实很快,快速地捕捉了自己字自然中的感受,之后不断的调整,不断的协调色彩的纯度、明度、面积。惯性与理性交织。

001.png

《机器》4开 李昕彤 指导老师:廖家萍

李昕彤:《机器》这幅作品是机械主题的创意绘画,展现了机械世界的精密与复杂。灵感来自许多机械元素的图片。画面以黑、白、灰为主色调,辅以棕红色线条勾勒细节,营造出冷峻且充满秩序感的氛围。众多齿轮、轴承、轮盘等机械部件相互咬合、穿插,构成繁复的结构。齿轮的齿牙、轮盘的纹路等细节,通过线条和深浅不一的笔触呈现,体现出机械工艺的精巧。

画面中重复出现的“mechanical engineering”字样,用来点明机械工程这一主题,也为画面增加了肌理。黑色长杆状物体打破画面常规布局,增添了动态与冲突感。融合了写实与抽象,部分机械元件运用了写实的手法丰富画面。

002.png

《盒子》油画  李昕彤: 指导老师:廖家萍

李昕彤:《盒子》是课程最后阶段的作品,和最开始接触现当代艺术的迷茫不同,多了一些自己的想法和思路。画面以几何形状与线条构建独特视觉语言。在色彩运用上,我选择以棕色系为基调,搭配沉稳的深红、黑色,以及明亮的白色、黄色,形成对比,再加以黄绿色使画面色彩更加丰富。棕色模拟木材纹理,带来质朴原始感,深红与黑色增添厚重与神秘,白色和黄色则如光线穿透,点亮画面。多样的几何图形相互穿插、重叠。粗细不一的线条纵横交错,或倾斜或垂直,打破规整,营造出动态与张力。黑色在画面中起了重要作用,引导观者视线在画面游走。

003.png

《文字》24901李昕彤 指导老师:廖家萍

李昕彤:《文字》这幅作品采用大面积的拼贴来做视觉中心,在画面中间采用了透叠的手法,使画面更加有趣。画面以色粉打底,浅绿色为基底,模仿青铜器绿色的感觉。其上错落分布着深浅不一、形状各异的拼贴碎片,这些碎片上布满古老神秘的文字,似是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传递出历史的厚重感。文字的排列与组合看似随意却又隐含秩序,仿佛在诉说着被岁月尘封的故事。综合运用拼贴与书写,将不同质地、颜色的纸张拼接,与手写文字相互映衬,形成丰富的视觉层次。

m1.png

《皿的呓语》 4开 梅春兰 指导老师:廖家萍

梅春兰:《皿的呓语》是素描课上的创作,《悠悠的鱼儿》是色彩课的创作。

我试图打破传统对器皿的具象描绘,将其解构、重组,以探索一种全新的视觉叙事。通过这种方式,我想传达的是对既有认知的反叛,以及对潜藏在日常物品中抽象美的挖掘。在这个过程中,我感受到了自由与挑战并存,每一次材料的拼贴与笔触的落下,都是对自我边界的拓展,也是对内心复杂情感与思考的外化呈现。首先对器皿进行解构,将其拆解为线条、面和体块等基本元素。打破常规组合方式,重新排列这些元素,以构建出独特的视觉结构。

然后开始将收集的各种肌理颜色的纸张剪裁、撕成与构思相符的形状,在画布上进行拼贴。拼贴的过程是一个反复的烧脑的过程:尝试不同的布局和组合,确定画面大致框架,思考元素间的对比与呼应,如颜色深浅、材质粗糙与平滑的搭配。这是一个痛苦并快乐的过程。

m2.png

《悠悠的鱼儿》4开 梅春兰 指导老师:廖家萍

梅春兰:色彩创作《悠悠的鱼儿》在素描的造型、构图与技法的基础上加入了色彩这一艺术语言。我首先选择了一个灰色的蓝作为底色,构造了一个空间。当时并没有想太多,便利用周边的材料(报纸,卡纸),因为我需要做出纹理,就将卡纸揉成团后展开并撕碎露出白边。解构并重组的器皿造型用水性颜料画在了卡纸与报纸上。进行到这一步之后我迟疑了,接下来该这么进行下去?我没有头绪,没有了更好的想法。这时我想到了艺术家草间弥生的波点艺术,于是我将画面背景再次分割成两个面,利用波点装饰画面(这里有个巧思:画面主体物呈现的一种强烈有力的视觉,所以我利用彩铅这种给人安静和谐的工具完成波点)。同时我利用了卫生纸的肌理完成了背景的二次分割。卫生纸遇水(胶)之后的透明与画面的原有色彩的调和以及纸的褶皱丰富、协调了画面。到这里我以为已经很完整了,但是经过与老师的沟通交流,发现画面缺少一个视觉中心,于是马蒂斯的金鱼游到了我的画面的鱼缸,四条鱼儿的对比色营造一个视觉的焦点。橙色在蓝色环绕下、在黑、白的衬托下惊艳了画面,就这样,不断的思考,不断地尝试了不同的肌理,,并借鉴大师技法与图像,我完成了这幅名为《悠悠的的鱼儿》的作品。

这次创作的过程,是对色彩的更高层次的理解,是对不同材料的探索,是对大师的学习和借鉴,更是一次自我认知的突破!在这里我收获了很多很多。向马蒂斯、草间弥生致敬!

《》4开 梅春兰 指导老师:廖家萍


梅春兰:先从解构开始,我仔细端详机械的每个部分,将复杂整体拆解成齿轮、轴、弹簧等独立元素。这过程如同拆解精密仪器,既要明晰部件形态,又要洞察其功能关联,在观察中挖掘机械被隐藏的细节与秩序。

紧接着是重组。打破机械原有的布局定式,我在画布上重新编排这些部件。这不再是现实机械的照搬,而是依据艺术逻辑构建新秩序,让部件间产生独特的呼应与节奏,如同谱写一曲机械的视觉乐章。

绘画时,线条是我的塑形工具,或刚劲或柔和,勾勒部件轮廓与结构;明暗则赋予它们真实感与立体感,模拟出机械在光影下的模样。每一次笔触,都是我对机械理解的具现,也是艺术表达的尝试。

g1.png

《休闲时光NO.1》4开 郭惜蓓  指导老师:廖家萍

g2.png

《休闲时光NO.2》4开 郭惜蓓  指导老师:廖家萍

郭惜蓓:这两张作品是在立体派作品的启发下的创作。我喜欢胡安.格里斯的画,他的画作让我感悟到了立体派的魅力。我借鉴了立体派的技法,通过绘制与材料的拼贴完成了第一张有趣的创作。 第二张画是在第一张拼贴画的基础上,转换艺术语言,用色彩表达。构图和造型基本延用了第一张素描作品,重点放在色彩和色调上。邻近色、同种色的和谐,对比色的对抗,黑色的衬托,白色的穿插,以及丰富的绘画肌理,形成了统一中有对比,对抗中有和谐的的画面。

x1.png

左《幻夜之门》

x2.png

中《紫金战纪》

x3.png

右《棱镜都市》

雒宇宣    指导老师:廖家萍

雒宇宣:这三幅作品我以紫色为精神纽带,共同构建了超现实的艺术叙事。首幅画作通过紫罗兰色系的多层次晕染,将白拱门、月夜与异色植被交织成梦境场域,浅黄明月点缀其中,展现紫色特有的神秘治愈力。第二幅在暴力机械上演绎视觉悖论:坦克表面巴洛克式的金银纹饰消解了金属的冷硬感,鸽子剪影与地平线的人影形成三重空间对话,暗示暴力装置终将臣服于和平意志。第三幅作品解构了文化符号的时空界限,波普风格的几何迷宫突破传统建筑逻辑,祥云以流体形态悬浮于高饱和色块间,黑猫作为东西方共通的灵性符号,统领着这场色彩狂欢,印证紫色作为文化桥梁的包容性。第三幅作品在紫色与品红色基调中完成从静谧到狂欢的风格跃迁。我认为品红既是西方波普的典型语汇,又与中式年画的喜庆色谱遥相呼应,在迷幻的视觉狂欢中完成传统与当代的跨时空共振。

p1.png

《帽子和树》 4开  彭洁  指导老师:廖家萍

彭洁:《帽子和树》 该素描致敬超现实主义画家玛格丽特。用玛格丽特的帽子为中心视角,下方用双手抽象出一个人的脸和肩膀;手中有解构的苹果和眼镜、鼻子等,暗示人脸;中间用拼贴表现出领带,四周是阁楼,中间绿树高高耸立,使视角引导到中间;画上四周各种各样的树(是对玛格丽特另一幅画作《戈尔孔达》的致敬)使画面更加完整,这是对超现实大师的学习借鉴。

p2.png

《深海、天空与森林》 4开  彭洁  指导老师:廖家萍

彭洁:《深海、天空与森林》这幅画以鸟虫篆“王”字为基础进行解构重组,色彩选用以蓝绿色为主,其中画中展现了天空、海洋,以及森林,构成一个自然和睦的氛围;画面上半部分剪贴的水母的形状暗示海洋,这里对比色的运用,以及节奏感的把握产生强烈的视觉效果,成为了耐人寻味的画面视觉中心而吸引人眼球。

w1.png

色彩归纳写生 4开 谷维熹  指导老师:廖家萍

w2.png

《解构与重生》4开 谷维熹  指导老师:廖家萍

谷维熹 :(左图)是一张研究色彩平面归纳的静物写生作品,平面装饰性的色彩,画面完整、和谐,但当我亲手将它撕开、打碎,重新组成了一个新的画面,表达方式的改变,带来了新的视觉感受。“撕开”原有的画本就是打破了原本画面的逻辑。碎片不再服从写实传统,而是以断裂的边缘、错位的色块、悬空的阴影重新构建对话。在进行这一步的过程中,恰恰是我对传统静物题材的反思——我们是否过于习惯“完整”的视觉感受?而“破碎”是否也能成为另一种抵达真实的表达?

最终的作品不再关于静物本身,而是关于“破坏”的创造性潜能。它质疑绘画作为“完整容器”的传统定义,在断裂中寻找新的连贯性。

风景写生-色彩色调练习  谷维熹  指导老师:廖家萍

谷维熹 :这一个系列小风景的创作,源于我对自然光影最直接的感动,是色彩与光线碰撞时那种瞬间印象。我刻意摒弃了繁琐的细节,用高饱和的色块、强烈的明暗对比和概括的笔触,试图捕捉风景中稍纵即逝的视觉悸动。

画面中的色彩是概括的,夸张的,甚至是“不真实”的。而正是我想表达的那种被光线灼烧视网膜的震撼。光影在这里不仅是造型的手段,更是画面的主角。这种处理方式或许接近表现主义的精神,但对我而言,它更接近一种本能——就像眯起眼睛看世界时,一切都简化成色块与光斑的纯粹。

这些作品在“概括”中追求本质。省略细节并非偷懒,而是为了剔除冗余,让色彩和光影的关系更加赤裸。

风景写生-色彩色调联系 谭艳  指导老师:廖家萍

t1.png

风景中的抽象 谭艳  指导老师:廖家萍

谭艳: 这是两张小色稿。在一片纯绿色里,点缀着些许深绿色块,展现了的春天生机勃勃。黑色块是黑天鹅的简化,黑色块傲然挺立其中,打破了固有的单调纯色画面,为画面增添了节奏感、趣味性。

《风景中的抽象》是我第一次面对风景进行色彩的抽象概括。相互分割的线,大多用绿色衔接,展现了在阳光下春天盎然的生机,和湖面的波光粼粼。天鹅变成其中黑色的线和色块,将这副画变得生动有趣起来。通过几何形状和色彩的组合,传达了我对风景的理解和感受。

t2.png

《扫琴》 4开 谭艳  指导老师:廖家萍

谭艳:这幅画以"壬"为基础进行的解构重组,色彩以蓝调为主,穿插着各种长短线条,构成了一副似小提琴的画面。加入了少量对比色,又为画面带来强烈的视觉效果。其中黄色暗示为钢琴键,为画面营造了音乐的氛围。

y2.png

《墨影》4开 郭耀文   指导老师:廖家萍

y1.png

《古意残片》4开 郭耀文  指导老师:廖家萍

郭耀文:我试图打破传统绘画的边界,以拼贴与绘画结合的方式,探索艺术表达的新可能。

画面中,不同材质的碎片与笔触相互碰撞,正如历史与现代在当下交汇。那些带有文字的残片,似在诉说古老的故事,与抽象的线条、色块形成鲜明对比,寓意着文化传承与当代创新的对话。

y3.png

《碎艳》4开  郭耀文    指导老师:廖家萍

郭耀文:每一处色彩的涂抹、每一片拼贴的安置,都是内心情绪与思考的外显,我期望观者能在这些作品中,感受到艺术的多元与包容,寻得属于自己的解读。

l1.png

抽象绘画 4开  林扬翔  指导老师:廖家萍

林扬翔:在素描课中我以拓印的汉字为元素创作了一幅作品,表现形式和技法都相对不成熟,后来受一些大师作品的启发,借用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语言继续解构汉字:古汉字的笔画拆解成各种线、形,与康定斯基的线条,蒙德里安的色彩构成了画面。在创作这幅作品的过程中,开始色粉打底,使用了许多胶带与油画棒配合来完成,是一种非常新奇的体验,对于新材料新技法的探索也让我体会深刻。这是一幅不成熟的但对于我来说很有意义的抽象绘画作品。

《无题》 方航宇  指导老师:廖家萍

方航宇:这件作品以纸壳、布料、快递编织袋为媒介,通过图案剪切与编织线的引导,构建了一个充满张力与隐喻的视觉场域。作品表面看似是对物流时代物质流动的直观呈现,实则暗含了对信息爆炸时代中“物”与“信息”关系的深刻反思。纸壳与编织袋作为现代物流的符号,象征着信息的载体与传递,而编织线的穿插则暗示了信息在传播过程中的断裂与重组。通过材料的拼贴与重构,揭示了信息在当代社会中的碎片化、异化与再编码,挑战了传统意义上“物”的稳定性与意义边界。这是一次对信息物料传播的哲学性解构,既是对当代生活的批判性审视,也是对艺术语言本身的先锋性探索。

s1.png

《致敬毕加索》4开  孙赫常  指导老师:廖家萍

孙赫常:毕加索作品打破传统绘画视觉一致性,这幅画学习了毕加索的立体主义通过不同材料组合打破了常规逻辑。 运用不同的材料及颜色诠释毕加索的《吉他》,对吉他形象进行拆解、重构。报纸、包装袋、卡纸等不同材质纸张,通过剪裁、拼贴组合在一起。红色绳状物体点缀,增强画面视觉冲击。

s2.png

《机械》4开 孙赫常  指导老师:廖家萍

孙赫常:这是一幅机械题材的素描作品。画面中呈现了齿轮、轮盘、链条等机械部件。采用了较为复杂的组合方式,将各种机械元素交错摆放,也通过拆解和重构物体形态来表现其多面性,营造出一种充满张力和动感的视觉效果,体现出机械结构的复杂与精密。写实与立体主义的结合展现工业机械的美感与力量感。

s3.png

《色彩的碰撞与融合》 4开 孙赫常  指导老师:廖家萍

孙赫常:这是一幅拼贴画。将不同肌理材质、色彩、图案的材料进行剪裁、拼贴组合,色彩对比强烈,蓝色、紫色、黄色、绿色相互搭配碰撞,营造出活泼且富有张力的视觉效果。使用了不同质地的材料,如带有纹理的纸张、彩色布料等,增加了画面的层次感和触觉感,体现了拼贴艺术多元材料融合的特性。图形以不规则的块状形式组合,没有明确的具象形象的抽象表现,通过形状、色彩和位置的安排来传达视觉感受,传递出自由与随性。

《元件》4开 曾怡婷  指导老师:廖家萍

曾怡婷:这幅作品是我对一组机械的局部的平面化的表现,也是我内心世界的映射。我喜欢素描的单纯,通过几何化的形状和黑白灰的对比,传递对世界、对艺术的认知。通过这些基于机械元件的简化、拆解、重组,构建新的视觉秩序。不同形状相互交错、重叠、切割,制造出复杂的空间层次,引导观者视线在画面中游走,探索形状与空间之间的关系。我认为抽象体现在对现实形象的高度概括,强调的是艺术家内心主观情感和精神世界的表达,而非依赖具体物象的再现。

同时我也希望观者从自己的角度去解读、去感受画面。